华盛顿和莫斯科掌握着开启裁军大门的钥匙

By Hua Han: CH, November 16, 2016

早在唐纳德·特朗普赢得大选并入主白宫之前,巴拉克·奥巴马著名的布拉格无核武器世界演讲所产生的裁军已经在逐渐消失。当下的裁军前景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黯淡。此时此刻回应圆桌讨论中顾克刚(Gregory Kulacki)提出的观点别有意义。顾克刚认为,中国极不情愿履行其裁军义务,这使其自身形象受损,也丧失了其在全球治理中担当领导角色的机会。

事实上,几十年里中国始终严肃对待《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对其规定的裁军义务。北京在五十多年前的第一次核试验后,就立刻提出彻底废除核武器的倡议。尽管核裁军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但是北京近年来所面临的安全环境日益复杂,其所拥有的核威慑却相对较小。因此,中国只能以谨慎且务实的方式实现核裁军的目标。

裁军僵局。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和俄罗斯已通过军控协议和单边削减等措施大幅削减了两国臃肿的核武库。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削减措施至今只是“优化”双边的核武库;华盛顿和莫斯科的核武削减幅度尚不足以令其他核武国随之效仿。因此,全球的核武库存仍然十分庞大,总共约有15,000颗核弹头,其中美俄两国的份额占到93%。

更糟糕的是,美国视导弹防御和常规快速打击能力为其战略力量的组成部分并不断开发这两种能力。这使得中国等核威慑弱小的国家处于危险境地,因而迫使北京更依赖其核威慑,进而降低了中国的裁军动力。因此,打开裁军大门的钥匙目前仍掌握在美俄手中。

中国独特的视角。有核国家在NPT条约中的裁军承诺具有道德和法律双重约束力。但是承诺本身无法让核武国有充足的裁军动力。除非裁军之举符合各国关于核武效用以及核武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否则这些国家裁军的决策就难以做出。

在整个冷战期间,核武是美苏安全战略的核心。“相互保证毁灭”使两国均未向对方发动核攻击。而当时的中国却有着不同的核理念。尽管中国在1964年加入核俱乐部时面临严峻的安全环境,毛泽东却视核武器为“纸老虎”。此观点对中国核武研发与核态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确,北京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得以建成规模不大的核武库并使其核威慑具有可操作性。中国是第一个在成功研发出核武器的同时又宣布裁军意图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的国家。无论裁军是否应当具有强制性,都承载着中国的核理念。

诚然,核武器在中国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核武器在实际战场上的“无用性”,中国不会极力扩大核武库,更不求与核大国比肩的核能力。此外,随着中国周边新的核武国的出现,裁军和不扩散显然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

中国至今或许尚未采取重大裁军举措,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愿承担NPT规定的义务,尽管顾克刚对此并不认同。事实上,中国正在走自己的裁军道路。这条道路的具体内容有哪些?首先,裁军不能仅仅依靠削减核弹头与导弹的数量,还必须考虑美俄武器的质量的提升。其次,中国认为,《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批准以及《裂变材料禁产条约》的谈判固然是裁军道路上的重要举措,但是这些条约的谈判和批准应当与一个将核武的首先使用非法化的条约同步进行。第三,因为导弹防御和常规军事力量可能会成为各国开发或扩充核武库的动力,所以也应当纳入裁军议程。

中国的确有责任以更为主动的姿态履行其裁军承诺。但是,所有的核武国在实现裁军的过程中都必须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是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常用语)。倘若足够幸运,中国或许能与下一届美国政府以及其他核武国共同协作,使下一届NPT审议大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Topics: Nuclear Weapons

 

Share: [addthis tool="addthis_inline_share_too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