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稳定(仍然)有意义

By Wu Riqiang: CH, November 3, 2014

Liviu Horovitz 在第二轮文章中写道,缩减大国核武库,对他的祖国罗马尼亚这样的非核武小国而言重要性有限,我颇感惊讶。他在文中提到:"俄罗斯能够消灭罗马尼亚 1000 次或 2000 次,有什么差别?"好吧,这的确没什么差别——但会不会有核弹在罗马尼亚被引爆肯定有差别。核裁军所取得的进展降低全球核战争的风险,因此核裁军对每一个不想成为核战场的国家而言都有意义。

Horovitz 也质疑了战略稳定的价值,将之形容为不过是应对核武器所造成问题的一个方法。但这并非 Tatiana Anichkina 和我这样被 Horovitz 称为"寻求稳定者"的人看事情的方法。寻求稳定者认为,维持战略稳定是在和平时期防止出现核军备竞赛以及在危机中防止出现核战争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可以肯定的是,政策制定者希望建立战略支配性(strategic primacy)——在第一次打击中彻底摧毁对手核武器的能力。不愿意在核攻击或核报复中显得脆弱的政策制定者并不很喜欢战略稳定。但稳定的力量结构使"相互脆弱性(mutual vulnerability)"成为事实,而非选择。政策制定者只能接受

在冷战期间,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都未能实现核支配性,因此战略稳定就以"相互保证摧毁"的形式出现。在今天的美中关系里,标准有(并且应该)不同。中国从未试图达到与美国战略均势的地位。北京核武库一直保持在适度的规模,并且中国的核武器也并未保持高度警惕。事实上,中国的核武库甚至不能确保北京有报复核攻击的能力。中国的核武库提供的不过是"第一次打击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 美国没有充分的信心能摧毁中国所有核武器,而中国也没有充分信心能够在一次攻击中留下至少一枚核弹。就目前而言,有足够的不确定性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

但更有效的美国导弹防御系统会减少中国报复美国攻击的可能性,从而将有可能严重扰乱中美关系的稳定。防止这种危险的最好方法是,美国接受对导弹防御的限制,而中国则同意将核武库保持在很小的规模。尽管频繁表示愿意与中国就导弹防御展开讨论,但华盛顿拒绝接受任何限制。

问题的根源在于,一些美国战略家希望建立对中国的核支配地位。这使得美国政府不愿意在面对中国时公开地使用"相互脆弱性"这样的词。所以美国只能给中国提供一种模糊、灵活形式的战略稳定。

由于在美国普遍存在的种种态度,美国导弹防御扩张的速度可能会跟技术进步的速度一样快,而且它将仅受预算的限制。我担心最坏的结果是:美国不断地、单边地部署更多的导弹防御能力,而中国的回应则是建造更多的核武器。



Topics: Nuclear Weapons

 

Share: [addthis tool="addthis_inline_share_too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