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威慑的主要问题

By Li Bin: CH, September 18, 2014

核裁军进展缓慢。有些人建议说,如果核裁军的目标不是彻底消除核武器储备,而是将之减少到只构成最小威慑的程度,那么核裁军的速度可能就会加快。但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做法会对现有的核裁军与防扩散机制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首先,它会破坏五个核武国对核裁军所做出的庄严的政治承诺。其次(作为结果),它会破坏非核武国对《核不扩散条约》做出的核不扩散承诺。对于这些国家而言,全面彻底的核裁军是该条约的核心内容。如果目标不再是彻底废除核武器,那么核武国将很难解释为什么它们被允许拥有核武器而其他国家则不行;并且可以预期非核武国将拒绝支持重要的防扩散努力。

不过,在某些情况下,最小威慑的做法可能有一定价值。如果把重点放在最小威慑所深层削减核武器的速度,比把重点放在彻底废除所实现目标的速度更快,那么我们不得不将深层削减视为一项积极发展。即便如此,这些削减也只是实现"零核"之路上的过渡步骤——而不能取代核裁军的原目标。

颠覆性创新。多年来,指导美国和俄罗斯(或前苏联)进行核削减的一个主要原则就是战略稳定。根据战略稳定的理论,如果对方的核武库中包含一定数量的抗毁武器,那么核对手就鲜有动力对彼此发动核攻击,或者为了这个目的而扩大核武库。那么,最小核威慑就是维持防止核攻击的最小必要力量的战略。

在一个给定的国家,最小核威慑的规模取决于该国对手的攻防能力。如今,美国和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从最小核威慑的目的来看,似乎都太大了,而法国、英国和中国可能较为接近这个目标。假设美国和俄罗斯将其核力量削减至一个适合最小威慑的水平,并且其他三个核武国加入这个过程,那么这将是朝着全球核裁军取得的真正进展。

但这并非全部。诚然,最低核威慑的多边安排乍一看似乎促进稳定——在这样的机制下,没人会担心其他国家核力量的规模。但只有在考虑核因素且忽略非核因素时,这个说法才会成立。也就是说,非核领域的新技术发展会改变核武国的核考虑,从根本上使局势变得复杂。

此类发展的一个领域可能就是情报能力。一个核武国的情报改进总是有可能降低另一个国家核武器的抗毁性。那么抗毁性降低的国家就必须以某种方式进行弥补——一个明显的解决方案便是增加其核武库的规模。颠覆性技术发展的第二个领域是导弹防御。如果任何国家发展出一套有效的导弹防御系统,它的对手就可能觉得需要一个更大的核武库来突破防御。第三个领域是常规武器精确打击有些远程常规武器可能变得有能力摧毁敌人的核武器或破坏核发射。同样,扩大核武库规模也是一个可能的反应。因此,即使能够发展出一个最小核威慑的多边机制,这样的安排也不会稳定长久。各国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支持这个机制,但——当情报、导弹防御或常规打击能力发生改变时——它们便会感到不安。

假设彻底废除了核武器,所有这一切便不再相干。在彻底废除核武器的情况下,强大的情报能力将会是积极的力量,因为它可以探查到违反核裁军机制的行为。导弹防御可以阻止违反行为,因为它可使少数隐藏的核武器变得不那么有效。总体而言,技术创新比较可能会对"全球零核"世界起到支持而非破坏的作用。

明确你的条件。也许,追求最小核威慑的一个更基本的问题是,最小威慑很难量化。首先,多少枚报复性弹头足够阻止核攻击,尚不存在共识。对此的估计从几十到几百枚,各不相同。其次,可能需要多少枚额外的核弹头来确保对敌人核与常规攻击的抗毁性,并保证突破敌人的导弹拦截能力,也尚不存在共识(对此的估计将显著取决于对对手核反击能力的假设)。在尚无普遍接受的方法来计算最小核威慑的合适规模时,界限就必须通过谈判得出。这样的界限就不可避免地会有武断的一面。但对定义"完全废除核武器"呢?说任何国家都不能拥有任何核爆炸装置就足够了。

同样,无核世界的核查也将比最小威慑机制的核查简单。在无核世界,各国将不需要核武器实验室或生产设施;不需要裂变材料的库存;不需要核军事人员。任何显示这些设施、库存或人员存在的证据,都是其违反行为的证据。所以核查将非常简单。此外,核查程序的侵扰性也不会引起多大的顾虑——如果各国没有核武器设施或能力,它们就不必担心自己的核武器设计会被侵入式检测侦查到。与此相比,最小威慑机制下,核实验室和其余所有仍然存在,使得核查变得更加复杂,对减少侵扰性的顾虑也没有任何帮助。

在定义与核查方面的困难进一步证明,最小威慑不能成为核武器问题的一个可行的长期解决方案。最小威慑机制可能是核裁军的有效过渡步骤。但终极目标仍旧必须是完全彻底废除核武器。



Topics: Nuclear Weapons

 

Share: [addthis tool="addthis_inline_share_too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