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uthoritative guide to ensu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ke life on Earth better, not worse.

透明化为何如此重要

By Pramit Pal Chaudhuri (CH), February 21, 2013

一个国家的核政策,不论民用军用,能否从媒体监管与公开辩论中获益?对这一基本问题如何作答,决定了一个人在核决策进程是否应向记者开放更多信息这个议题上的态度。在这场讨论中,另一个相关的问题似乎也浮出水面:如何让国家的核机制转变观念,认可监管与辩论的积极作用?

让核政策接受公众监督,最有说服力的理由就是通过辩论,政策能在落实之前得到审核。否则,危机往往会导致政府在极度情绪化与遭受政治压力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印度近年来就有不少由于及时沟通而使政策能顺利实施的例子,但也有许多因缺乏沟通而导致相反效果的案例。

关于2008年的美印核合作协议,有一个现象常被人忽视:印度许多核科学家、持极端政见者以及我从印度一位谈判家口中听到的”印度70%的外交界人士”都对该协议持极度怀疑的态度。然而这项协议却在公众的普遍支持下在议会获得通过。值得注意的是,民调显示公众对该协议的了解极少,那么如此广泛的支持是从何而来呢?答案就是该协议是谈判进程透明化的结果:每个谈判步骤、每份最终文件都是公开的。

一个透明度缺乏的例子则是印度2010年通过的民用核责任法,该法的缺陷在于与国际上关于事故责任的常规做法不符,导致反应堆进口成本高出应有水平。起草该法案的是持平民主义立场的国会议员,而联合政府又吝于耗费精力向反对派解释核事故责任原则。法案临近投票时,我才开始接到印度核部件生产商的电话,他们终于醒悟到法案给他们带来的麻烦,却为时已晚。我认为,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正是因为印度的核机制以往总是事事如意,从来不需要正式和议会打任何交道,而这次他们也想当然地认为主管部门到时候总会介入纠正的。

类似的问题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后也开始显现。在印度,新建核电设施由于征地建厂,长期受到来自失地农民的抗议。而在福岛事件后,公众示威大爆发,甚至影响到了已几近建成的核设施。虽然抗议示威凸显了公众对核安全认识的缺乏,但同时也暴露出核机制与公众的沟通匮乏到了何种地步。我还记得曾参加过由时任印度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主持的一场冗长的新闻发布会,其内容之艰深、术语之繁多,导致在场大部分记者都放弃了记笔记。那场发布会也没有提供任何新闻稿或背景材料。

最大的担忧。谈到沟通不良、透明度缺失,真正令我担忧的,是印度关于核事务最重要的公开辩论甚至还没有开始——即关于国家核武器库与核战略思想的辩论。若当真展开辩论,公众可能极易受到诸如”导弹差距”思想宣传的影响而产生恐慌情绪。印度的核武器库向来被视作”至圣之所”,是公众不能踏足的领域;而核战略思想虽公开内容有限,却也始终被当作不容置疑的圣典。与此同时,巴基斯坦正着手收集足以制造武器的裂变材料;伊朗似乎正在寻求核威慑能力;几大主要亚洲国家也在试水导弹防御。从核战略思想的角度看来,印度所处的环境很难称得上稳定。

除此以外,在核事务上煽动公众情绪可能导致军备竞赛升级。印度公众在情感上并非比他国民众更易被左右,但政府却也一向吝于明确公开其核战略思想,因此煽动公众的怀疑情绪未必不可能办到。公众以往从未质疑过国家的核战略思想,但是印度的核机制若就此推断这种情况如今也不会发生,那么这个想法就太冒险了。



 

Share: [addthis tool="addthis_inline_share_toolbox"]

RELATED POSTS

Receive Email
Upd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