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问题:不要白日做梦
By Andrei Lankov: CH |
今年一月,平壤自豪地宣布朝鲜已成功完成第四次核试验。该国宣称此次试验完成了对热核装置的测试,然而观察员们对此却表示怀疑。
不管是否为热核,此次测试让人们想起了一个令人不快的事实:朝鲜不顾国际社会的反抗和巨大压力,已经研发了核装置。该国目前正在为获得可部署式核武与运载系统而努力。这可能是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几十年来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而朝鲜局势的特殊性意味着该挑战只能被缓和,不能被完全战胜。
软硬兼施。美国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对朝鲜核项目的立场十分简单:必须实现“完全、可证实的且不可逆转的无核化”。令人惋惜的是,这种要求是绝对不切实际的。朝鲜决策者有充分理由相信,他们无论如何都应当持有核武。国际社会对如何削弱该国的这一信念完全束手无策。
首先,朝鲜是一个由世袭精英统治的独裁小国,周边是充满敌意且比其富有的邻国。朝鲜领导人在国内面临着民众叛乱的潜在威胁,在国外又担心美国的军事攻击。韩国的存在进一步加重了朝鲜领导层所面临的问题,因为这意味着“德国情景”有可能再现。“德国情景”是指一国政权崩溃之后,整个国家被更加富有的邻国所吸纳。普通的朝鲜百姓可能会像当年大多数的东德人民那样欢迎这种结果,但是对于朝鲜统治精英而言,这种结果意味着他们将丧失权力,并有可能为过去数十年来严重的人权侵犯行为付出代价。因此,朝鲜政府相信,必须拥有一种既可以预防外国入侵(伊拉克式)又可以阻止外国对国内叛乱的支持(利比亚式)的威慑力,而能够符合这些要求的唯一威慑力就是核武。
目前,各国为实现朝鲜无核化使用了两条路线。一条为软线,其内容为购买朝鲜的武器,即以经济利益换取平壤的核项目。另一条为硬线,即通过制裁使朝鲜人民的生活更加艰难,从而产生促使朝鲜政策转变的国内压力,将朝鲜向无核化推近。
试图以收买的方式实现朝鲜无核化是行不通的。最近的历史事件告诉朝鲜统治者们不得轻信外界的甜蜜承诺。朝鲜记得,用核武项目换取经济援助承诺的唯一一位独裁者就是利比亚的穆阿迈尔·卡扎菲,而卡扎菲却因为这个决定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也记得,1994年乌克兰同意移除其从苏联继承的核弹头,以换取俄、英、美对其领土完整性的担保,然而此担保甚至比打印担保的纸张还不值钱。朝鲜外交家们也清楚伊拉克萨达姆·侯赛因的悲惨下场。他们一直认为,萨达姆被打倒并杀死的唯一原因是他没有核武。朝鲜领导层相信,倘若没有核武,他们的处境将会变得异常危险。对他们而言,丧失政权并不意味着在法国南部写回忆录,而意味着监禁或与灯柱约会。
试图通过制裁实现朝鲜无核化也是行不通的。制裁的效果是间接的,会使被制裁国的百姓和精英的生活都变得更为困难。对物质生活匮乏的不满会促使人们向政府施压,要求政府改变那些招致国际制裁的政策。在民主或半民主的国家,这种民众压力可以通过选举得以施加。而在缺乏自由的社会,民众压力则可能会导致革命或政变。
然而中国却默默地妨碍着对朝制裁。中国外交官们尽管对朝鲜的核武野心和边缘政治感到不满,但却更愿意朝鲜半岛保持其分裂却又相对稳定的现状。即使中国改变其策略(事实上其策略可能正在发生改变),制裁究竟能否改变平壤在核武问题上的立场仍然不能确定。即使制裁摧毁了最近稍有起色的朝鲜经济,或甚至导致了该国发生大规模饥荒,仍然不可能带来国际社会想要的政治结果。
这是因为朝鲜人民根本无法影响政府政策。他们温顺而受恐。朝鲜囚犯对总人口的占比大致等同于斯大林时期的俄罗斯。众所周知,自1957年以来,该国政府的候选人都是以“百分之百的通过率”赢得选举的。
另一方面,朝鲜的精英们有不发动政变的充分理由。即使一场成功的政变也会造成不稳定的局势,从而使革命成为可能。一旦发生革命,朝鲜就会与韩国统一,朝鲜的整个精英集团也将丧失政权,甚至可能因其罪行而被迫付出代价。因此,朝鲜精英认为打破现状并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尽管他们十分想念最喜爱的轩尼诗白兰地。
停止浪费时间。令人遗憾的是,美国和联合国的政策倾向于在硬线和软线之间摇摆。这两条线其实都是无用功。追求无核化这一不可能的目标甚至可以被视为是危险的,因为这么做会浪费原本可以用于实现冻结朝鲜核潜能的时间,而较之无核化,冻结朝鲜核潜能的目标要实际得多。当然,冻结是有代价的——朝鲜从不做无偿交易。实施冻结后,朝鲜将停止其核项目、核武试验以及导弹发射。但是,朝鲜为了威慑的目的还是会保留其已有的技术和硬件设施。作为交换条件,美国与国际社会将作出许多政治上的让步,并可能向朝鲜提供大量援助。
这种妥协听上去似乎并不公平,然而较之无核化之梦,却是现实之举。不幸的是,国际社会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那不可能的目标。正当国际社会忙着在软硬两线之间来回切换之际,朝鲜却马不停蹄地制造着更多更强大的核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