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自行解决两国间危机的时刻已到

By Rabia Akhtar: CH, October 10, 2016

近二十年来,印巴一直处在核战争的阴影下。1999年,即两国拥有核武后的一年内,便发生了卡吉尔危机。这虽然是一场常规武装冲突,但是当时两国似乎很可能会使用有限的核武,情况十分险恶。自卡吉尔危机以来的每一次危机都重新凸显了核升级的威胁。因此为了预防常规战争迅速升级为核战争,南亚次大陆亟需一套危机管理体系。仅仅祈盼未来将不会发生更多的危机是不可接受的。两国共同走过一段动乱的过去,且鉴于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的长期冲突以及该地区跨国界的恐怖主义,祈盼危机不会发生的做法其实无异于白日做梦。

两国相互间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都受到信心建立措施的影响,而这些措施是两国在获得核武器前后的多年内制定的。但是这些措施并无法预防危机发生,且更关键的是,在危机发生后也无法起到危机管理的作用。由于危机几乎必定会时不时地爆发,所以南亚核稳定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当是制定一个机制,以免危机发生时的常规战争迅速升级为核战争。

美国过多的干涉。自1998年取得核武器以来,印巴两国为了满足各自的战略需求与愿景而相应地发展了其核武库。两国都建立了各自的核基础设施并不断更新其核设施与运载系统,也都考虑过发动有限核战争的可能性。在这种背景下,两国都意识到要想在危机发生后预防升级着实不易。

的确,每次发生可能会动用核武的印巴双边危机时,美国总是受邀从中斡旋并进行危机管理。印巴其实已将升级控制的任务外包给了美国。尽管华盛顿无法控制印巴的威慑态势,却已成为平息南亚危机的标准仲裁方。印巴对第三方仲裁的全然依赖使得南亚各国的命运受到一个区域外大国战略纵容的摆布。

伊斯兰堡与新德里在危机前与危机中都十分需要沟通与对话的开放渠道。但是当前为数不多的可用构架都过于脆弱、动荡且易于崩溃。始于2004年但在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后即停滞的“全面对话”进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与此同时,美国却不确定其是否会继续参与未来的南亚危机。一些南亚地区冲突升级态势的观察人士担心一旦美国撒手不管,后果将异常危险:印巴两国从未独立处理过危机,凭什么说它们有这种能力呢?本人能理解这种担忧。但是倘若华盛顿总是代表印巴处理冲突升级问题,那么两国将永远无法学会如何遏制核危险。美国应当主动鼓励两国制定双边危机管理机制,以便伊斯兰堡与新德里在出现新一轮危机并需要缓解局势时能互相求助而不是依赖华盛顿。

共同分担的责任。1998年,即南亚次大陆出现核武器的当年,巴基斯坦在一项提议中邀请印度与其共同加入“战略约束制度”。该制度包含了三个关键且互联的要素:核约束、平衡的常规武装力量以及争端的解决。数年已过,然而该制度仍尚未将双边危机管理作为其核风险削减措施的基本要素容纳进来。可惜的是,印度已表示反对该制度,并无视该制度的三要素,且声明巴基斯坦以外的威胁也是新德里军事能力与军力态势的驱动因素。

此声明十分蹊跷,因为印度沿巴基斯坦国土边界部署的武装队列无疑是针对巴基斯坦的。新德里的“冷启动”进攻政策也是如此。该政策的目的是在不超越伊斯兰堡核极限的前提下,对巴基斯坦发动快速军事攻势。印度目前或许已经意识到要切实执行“冷启动”政策并非易事。但是负面后果已经出现:“冷启动”已促使伊斯兰堡开始研发战地用核武器。

印度对巴基斯坦所做的任何提议都应当展现一种宽宏大量的精神,无论是“战略约束制度”还是某种建立双边危机预防与管理机制的手段。但是自从拥有了核武器以来,印度的表现十分妄自尊大。有时它视巴基斯坦为一种“核达利特人”(印度最低级的种姓),在核武谈判桌上不给予其尊重与平等待遇。但是改变南亚战略态势的责任印巴应各负一半。两国共同肩负着该地区的维稳职责。只要双边不承认各自威胁认知的相互性,“相互保证的战略稳定”就极不可能实现。

印巴无法忽视或逃避两国互为邻国的地理关系。对话与合作是取得战略稳定(这归根结底是两国的共同责任)的唯一途径。

请容本人阐述最后一点。南亚在未来短期内不太可能实现核裁军。除非全球的核裁军进程加快步伐,否则南亚核裁军在未来长期内也将难以实现。换言之,公认的核武国务必开始履行各自在《核不扩散条约》下应尽的职责。尽管印巴凭借各自的努力与合作意愿或许可实现南亚次大陆的核稳定,但是两国却无力实现全球核裁军。此项任务必须由最大的核武国带头做起。

 



Topics: Nuclear Weapons

 

Share: [addthis tool="addthis_inline_share_too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