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嘴皮子功夫

By Rolph Payet: CH, October 16, 2013

发展与气候变化之间相互关联的想法并不新鲜:例如,许多人就认为,是气候变化导致了玛雅文明的崩溃。然而,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气候问题规模更加巨大。今年3月,记录第一次显示 24 小时内大气中碳浓度高于400%。而工业革命开始前的800,000年中,碳浓度从未高过280%的水平。全球 72亿人中,44%居住在沿海地区,面临着海平面上升及强风暴的危险。其他地区的人则未来可能面临严重的干旱或其他破坏。总而言之,数十亿人可能遭受气候变暖的直接影响。

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可行的多边方案至今难以实现,原因之一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产出有极强的相关性,并且跟国家的发展阶段紧密相连,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看待减排问题的方式不同。一些发达国家认为,无论发展状况如何,所有国家都应积极减少碳排放。但是,发展中国家倾向于认为,由于较富裕国家对工业革命开始后进入大气层的碳负有更多责任,因此这些国家在减排上也应承担更大的负责。发展中国家不应被迫进行减排,从而阻碍其自身的发展。两种看法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赞同"气候机制必须考虑到国家经济发展阶段"这一看法,即不能简单地一刀切。

建立低碳的全球经济是否可行呢?答案是肯定的,并且这需要产生了全球约三分之二排放量国家的共同努力,包括:中国、美国、欧盟、巴西、印尼、俄罗斯、印度和日本。除此之外,也必须制定时间明确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并且在此框架内,各国必须采取适合自身情况的缓解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技术。

"2009年哥本哈根协议"就是试图在这个方向迈出一步。遗憾的是,这个协议仍旧不具备约束力,这引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多方的强烈关注——包括小岛屿国家,比如我的祖国塞舌尔。不过,这个协议还是有一定功劳的,它为每个国家设想了具体的减排目标(到2020年实现)并且把每个国家的发展阶段都考虑在内。

自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后各国作出了减排承诺:例如,美国承诺,跟2005年的水平相比,到2020年减少 17% 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另一方面,中国虽然未保证减少排放量本身,但是承诺降低碳强度——即将每单位经济产出所带来的碳排放——减少40%至 45%。当然,这些不同的方法使得各国气候减缓的努力程度很难得到比较及评估,例如中国额外承诺到 2020 年扩大4000万公顷的森林覆盖以及美国有关排放的立法行动存在着不确定性。

已经有一些研究对哥本哈根承诺的有效性作出了评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2010年的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国家的排放指标还不够雄心十足,不能将气温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然而,经合组织的研究同时表明 "这些努力的确是对当前趋势的一个重大突破",前提是这些减排目标可以得到落实。

但是,如果全球想要更有长远地向前发展,合作是关键。由于国家的技术能力、规模经济和政策环境各有不同,减排成本因国家而异,所以国家间在诸如碳交易、能源效率、发展低碳能源甚至地球工程等领域存在巨大的合作机会。例如,相对每个国家发展自己的碳交易体制而言,建立一个更强大及具代表性的全球碳交易机制将使总体脱碳成本降得较低。对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投资将推动该能源的价格下降,从而使较贫穷国家更易获得这些技术。同样,如果美国实现技术进步,降低运输相关的排放量,其他国家也将能够减少各自的排放量。与此同时,中国正投资 430 亿美元在智能电网技术上。随着全球城市化的继续进行,这些技术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帮助实现大量减排。

气候变化将造成成本的不平等。较富裕国家将为缓解气候变化支付更多,而贫穷国家将因气候变化本身承受更严重的后果。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看,最主要的是,气候方面的国际努力不能仅仅是对一个逐渐逼近的人类灾难动动嘴皮子而已,要采取更多行动才行。



Topics: Climate Change

 

Share: [addthis tool="addthis_inline_share_too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