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uthoritative guide to ensu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ke life on Earth better, not worse.

核威慑与恐怖主义:对全球安全之影响

ddroundtable.png

2010年美国的《核态势评估》把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列为核武器政策的关键宗旨之一。报告同时对美国考虑动用核武器的情况提出了限制。但是,报告也重申美国决心"将会对任何支持或促成恐怖分子获取或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恐怖组织或其它非国家行为体追究其全部责任……"。这似乎意味着为恐怖分子提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仍有可能受到美国的核打击;美国试图以此解决威慑基地组织一类集团的难题。然而,这一决心的提出又引发了一系列难题:若恐怖组织取得核能力,应如何问责?这项政策与减少核武器库存,最终实现裁军的目标之间又是否存在矛盾?在本次讨论中,来自俄罗斯的Evgeny Buzhinsky、来自巴基斯坦的Sadia Tasleem与来自印度的Manpreet Sethi将就以下问题各抒己见:美国通过核政策威慑恐怖袭击的做法对国际安全乃至核不扩散与裁军进程有哪些影响?

Round 1

思易行难

在对美国面临的核威胁做出最新评估的情况下,2010年的美国《核态势评估》将防止核扩散与核恐怖主义列为国家的首要核事务,地位在维持战略威慑、强化地区威慑、维持核武器库安全有效之上。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美国近年来一直对恐怖分子取得核武器或是朝鲜伊朗一类国家引发大规模核扩散的风险忧心忡忡。这两项风险的确密切相关:核扩散将使非国家行为体更易获取核材料。

美国似乎是从两个层面应对这些威胁的:战术层面与战略层面。战术层面由四部分组成:在全球加快推进保护易流失核材料的工作;切断融资渠道,开展斩首行动,从而打击恐怖分子网络;加强边境控制与导弹防御,针对恐怖分子的时间敏感目标建设快速远程打击能力,从而强化国土安全;最后,正如《核态势评估》中所提到的,美国发出警告,"将会对任何支持或促成恐怖分子获取或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恐怖组织或其它非国家行为体追究其全部责任 "。

然而在战略层面,美国政策则力图通过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来应对核威胁。如《核态势评估》就对核武器的使用提出了 "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会考虑动用核武器以保卫美国或其盟友、伙伴的关键利益"的限制条件。报告还同时承诺,对那些属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缔约国并履行其核不扩散义务的无核武器国家,美国不会动用或威胁动用核武器。这些举措旨在降低其他国家获取核武器的动力,为核不扩散机制赢得更多支持。

以上战术与战略措施是否相互矛盾?威胁对煽动恐怖分子的国家实施打击是否违背了削减核武器库、推进裁军的目标?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首先,虽然美国威胁要对支持恐怖分子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各方"追究其全部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动用核武器。虽然美国提出"快速全球打击"计划,力图建立美军在一小时内对全球任何地点实施打击的能力, 但该计划也是建立在利用战略运载系统运载常规武器的基础上。另外,美国对自身动用核武器的新限制政策显然也旨在降低核武器的重要性——旨在开展切实的裁军行动来推进核不扩散工作。因此,从原则上说美国的政策方向是正确的。问题出在执行上。

包括核政策手段在内,美国威慑恐怖主义的种种努力只有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的全力支持才有可能成功。要想消除恐怖主义对自身的威胁,美国必须先说服他人相信恐怖主义威胁的紧迫性以及多方携手应对的必要性。而美国的政策正是在这里陷入了瓶颈。有时美国对自己制定的政策都无法坚持到底;有时美国的政策不仅被他国视作威胁,还可能使国家间关系复杂化。

谈到美国核政策的局限性,巴基斯坦就是一个例子。虽然有充分证据显示巴基斯坦参与了核扩散,而且巴基斯坦体制内最有影响力的军方及三军情报局都在支持乃至煽动恐怖主义,却有两件事阻碍了美国对其采取有效的惩罚措施。第一,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必须得到巴基斯坦的支持。第二,巴基斯坦本身就握有核武器。因此,对于巴基斯坦不断累积的核武器库与巴国内对恐怖组织提供的支持,美国政府可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虽然这些恐怖组织取得核武器的可能性是切实存在的——这其中还可能包括与政府勾结取得核武的情况。也就是说,美国的核政策一旦遇到恐怖组织猖獗的核武国家就束手无策。这些教训是其他国家必须吸取的。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推行的弹道导弹防御与"快速全球打击"计划(美国坚称这是抵御核扩散与恐怖主义所必需的)让俄罗斯和中国倍感威胁。由此导致的紧张关系不仅破坏了三国携手应对共同的核威胁的机会,也给了俄中两国政府充分的理由推进战略性核现代化工作。正当俄中两国试图扭转与美国之间军事实力不平衡的现状时,实力较弱的国家感到的威胁也日益凸显。由此一来,最终受到损害的显然是国际安全。

若想突破以上困境,美国必须制定出足以说服各国与之合作的战略。2010版《核态势评估》迈出了第一步,提出美国将继续缩小核武器库规模,削弱核武器在美国国家安全中的地位。由美国召开的核安全峰会也从很大程度上唤起了国际社会对核安全问题的关注。但是,美国需要做的还有更多,尤其是在建立国家间互信、提高各国对共同目标的认识与合作意愿上。

美国需要迈出的重要一步就是拿出推动核不扩散的热情来积极推进裁军。在2005年和2010年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会上,无核武器国家均坚持:除非裁军取得切实进展,他们拒绝就核不扩散做出任何新承诺——因此,两次审议会均可说是无果而终。核裁军进程本身就需要解决弹道导弹防御、常规军事力量不平衡、外太空武器化等种种充满争议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未必与威慑核恐怖主义直接挂钩,但若处置得当,将能为威慑核恐怖主义营造有利的环境。

核恐怖主义与核扩散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危险,并非美国一国的责任。然而长期以来美国一向主宰着全球核事务的基调;况且在核事务领域,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是密不可分的。如果美国政府在应对核威胁时能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不过度依赖军事战略,而是寻求法律和政治途径,应该是能赢得广泛的国际支持的。

威慑核恐怖主义:来自伊斯兰堡的观点

美国用核政策威慑恐怖袭击的做法对安全、核不扩散进程与裁军举措有何影响?若是就此向伊斯兰堡的战略与安全学者提问,相信多数人的回答都会集中在美国政策自身的不确定性上。举例而言,用核威慑打击恐怖主义的方法在某些操作层面上是非常模糊的:美国如何确定一个国家是某起核恐怖活动的共犯?又如何能防范误算与误判?然而实际上,巴基斯坦的许多学者从未认真考虑过2010年美国《核态势评估》的影响,与之相关的讨论更是少之又少。

我个人认为,为了威慑恐怖袭击而保留动用核武器的选项是一种杀鸡却用牛刀的做法。政策目标与实现手段如此不成正比,使得这一政策似乎失去了威慑的效果。我们显然难以用实证的方法验证核武器是否能有效威慑那些破坏力远远不及的威胁,但在2001年针对美国和2005年针对英国的两起骇人的恐怖袭击中,核武器完全没有起到任何防范作用。

《核态势评估》称美国正致力于降低核武器在国际事务中的突出地位,但这于该政策本身却似乎并未得到体现。相反,将核威慑与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过分强调了威慑效果,在外人看来似乎只能强化核武器在美国安全政策中的地位。在核武器规模较小的国家,支持核不扩散与裁军的人士因此遭遇了严峻挑战,可以说这反而损害了目前的核不扩散进程。

既然美国的核威慑政策起不了多少威慑作用,对国际安全的贡献更是寥寥,那么更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根本上说,应该在切断敏感材料获取渠道的同时威胁对协助恐怖分子的国家动用常规军事力量。从威慑角度乃至核不扩散角度来看这都是明智的选择:尽管尚不足以说服拥有小型核武器库的国家着手裁军,但至少也能降低核武器的象征性价值。

不构成威胁。《核态势评估》在巴基斯坦未能引起显著反响的原因是巴基斯坦正身陷诸多国内外挑战而无暇分身——尤其是与恐怖主义的长期斗争。而每当人们将注意力转向核事务时,总有几个话题挥之不去,屡受关注,都和印度有关:2008年的印美核能合作协议及其对核不扩散进程的影响;印度的臭名昭著的"冷启动"作战理论(该理论的设想是印度对巴基斯坦发起迅速打击,同时又不突破巴基斯坦的核战底线);印度的弹道导弹防御项目。虽然巴基斯坦从军事原则上将恐怖主义定位为国家的首要安全议题,但却未就核恐怖主义这个具体问题采取重大行动。

当巴基斯坦认真考虑核恐怖主义问题时,人们对其严重程度也看法不一。有些人认为核恐怖主义的潜在威胁令人担忧;也有些人认为其危险性被夸大了。不过巴政府内部已达成广泛共识:就算核恐怖主义的可能性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只要有这种可能性存在就有必要着手应对。因此巴基斯坦积极响应了各大核不扩散举措——核安全峰会、打击核恐怖主义全球倡议以及联合国安理会第1540号决议(决议裁定各国有义务在国内建立机制遏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

虽然美国分析师对恐怖分子可能在巴基斯坦境内获取核武器或核材料的担忧时常见诸于西方媒体,但是巴政府似乎很有自信能防止此类不测事件的发生。不仅如此,巴基斯坦与美国紧密的合作关系也使巴基斯坦更有理由确信美国的核威慑政策并不会对其造成威胁。巴基斯坦的注意力仍然放在其它方面的威胁上。

不过,巴基斯坦国内的舆论明显反映出人们对美国的失望情绪,主要是围绕美国发起的无人机袭击以及印美战略合作关系所带来的影响。击毙本拉登的行动引发了巴基斯坦媒体的担忧,但是巴政府对于美国是否给巴基斯坦造成威胁的判断却似乎并未因此而受到长期影响。只有外行人才会猜测美国有计划摧毁巴基斯坦的核武器或是破坏其战略能力,这种担忧既没有学术文献支持,同时由于缺乏根据也未能得到政策制定者的重视。同任何一个核武器国家一样,巴基斯坦的政策制定者也强调:绝不会容忍其国家安全受到任何程度的威胁。只不过美国的核威慑政策在巴基斯坦看来并不是威胁。

硬币的两面

美国于2010年4月发布的《核态势评估》提出了一套紧跟奥巴马政府核政策的核学说,并陈述了重大的战略革新。报告在强调美国需要维持核威慑能力的同时也弱化了"核武器在国际事务中的突出地位",并重申了削减美国核武器库的意愿。

这套新的核学说提出,"美国核武器的根本任务在于威慑针对美国以及我国盟友与伙伴的核打击。只要核武器仍存在一日,这一任务就将持续下去。"然而,美国"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会考虑动用核武器以保卫美国或其盟友、伙伴的关键利益。"报告弱化了核武器在威慑常规与生化打击方面的角色,同时也强调美国从冷战时期所继承的核武器库并不能很好地应对寻求核武的恐怖分子及敌对政权给美国带来的挑战。因此报告提出:"我国的核政策与核立场应反映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即防止核恐怖主义与核扩散。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美国承诺"将会对任何支持或促成恐怖分子获取或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恐怖组织或其它非国家行为体追究其全部责任"。这似乎意味着美国仍将穷尽一切方法——包括采取军事手段——来阻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但我确信美国是不会在这种情况下动用核武器的。尽管如此,该承诺仍然无助于提升国际安全,因为在此政策下采取军事行动就相当于美国单方面决定对某个主权国家或是对在主权国家领土内活动的某个非国家行为体动用武力。这也无益于裁军进程(不论是核裁军还是其它形式的裁军),因为美国要依靠非核军事手段就意味着其需要升级现有的常规武器和开发新型武器,这将进一步加剧全球的军备竞赛。不过,这对核不扩散进程倒是有一定促进作用,至少其宗旨与核不扩散进程是相符的。

不论如何,我相信《核态势评估》反映的美国政策从总体上承认了核武器对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可能起到反效果:你越是依赖以核武器作为威慑手段,其他国家就越想取得核武器。另外,从报告中可明确看出,奥巴马总统及其政府已经意识到核武器是无法解决21世纪的核心难题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区域冲突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大规模难民迁徙、网络战争、有组织犯罪、非法贩毒。核武器在美国安全政策中地位的下降已经是确定无疑了。

但是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核态势评估》未能对核力量及其基础设施的部署与现代化做出政策上的更新;报告在现代化方面的立场反而确保了核力量在今后数十年仍将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手段。

关于部署问题,报告并未提出会对美国核力量的结构——重型轰炸机、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或其戒备状态做出重大变动;对现代化则采取了十分积极推进的态度。报告称美国计划在今后二十年间开发并部署新一代核武器运载系统,包括弹道导弹潜艇与陆基导弹;将现有的可携带核武器战斗轰炸机替换为F-35隐形联合攻击战斗机;研究是否及如何更换现有的空中发射巡航导弹;拒绝为导弹防御项目设定上限;以及保留部署常规装备导弹的选项。在此之后由白宫向参议院提交的关于通过最新《美俄关于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报告也指出,"今后十年,美国在核运载系统上将投入超过1000亿美元,以维持现有能力并推动部分战略系统的现代化。"

《核态势评估》也提到美国将继续延长以下弹头的寿命:W-76潜射弹道导弹弹头、用于战斗轰炸机的B-61炸弹、用于陆基导弹的W-78弹头。虽然报告称该工作"不会用于支持新的军事任务、也不会提供新的军事能力",但延长W-76的寿命实际上提升了美军的硬目标打击能力。此外,弹头并不是决定军事能力的唯一因素,因而运载系统的改善工作也在持续进行中,如的瞄准、指挥与控制系统 。

与此同时,美国正在计划大力投资武器生产设施,估计是为了应对已部署与未部署核弹头数量的进一步减少。除了准备拨给运载系统的1000亿美元之外,美国政府还计划在2020年前向核武器设施投入800亿美元。

我认为美国、俄罗斯以及其他所有合法或事实核国家都应该通过推行核战略的现代化来应对21世纪切实存在的威胁与挑战,而不是单单依靠2010年《核态势评估》中所提出的举措。要推进现代化,主要靠以下两方面的转变:对地方及区域涌现的威胁,从分别应对转向综合应对;对核武器从"积极"控制转向"消极"控制,即从强调迅速动用核力量的能力转向预防意外动用或未经授权动用核武以及恐怖分子获取核武等情况的发生。

美国及其他国家能够帮助实现这些转变,同时推进核不扩散进程,将恐怖威胁降到最低,前提是要采取以下几项具体行动:巩固核武器库存并提升其安全性,还要引入更可靠的安保机制;减少作战部署弹头与运载系统的数量;将核力量进入战备状态所需时间延长至24到72小时之间;常规力量应做好在冲突爆发后的前24到72小时内投入作战的准备,直至击败敌军或核力量充分进入备战状态;指挥控制与预警系统应足以在冲突早期协调各作战力量,直至核力量从消极控制状态调整为积极控制。只有通过这些行动才能真正降低核武器在国际事务中的突出地位。

Round 2

光明虽现,乌云未散

在本次 "圆桌讨论"的第一篇文章中,Manpreet Sethi从战术与战略层面分析了美国应对核扩散与恐怖主义的政策,并得出结论:从原则上说,美国政策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她也提出,美国政策在执行方面出了问题,并举了巴基斯坦的例子以证明其局限性。Sethi在文中特别提道,虽然"有充分证据显示巴基斯坦参与了核扩散,而且……军方及三军情报局都曾支持乃至煽动恐怖主义",美国却尚未对其采取"有效的惩罚措施"。

然而,美国政策中并没有任何内容表明美国应该对巴基斯坦采取惩罚措施。在2010年的《核态势评估》中,美国重申将会对任何支持或促成恐怖分子获取或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追究其全部责任 ",然而巴基斯坦并不符合这类国家的定义。就算认为巴基斯坦曾有参与核扩散的历史,或是巴基斯坦内部有势力支持并煽动过恐怖主义,仍不能以此就指控巴基斯坦协助恐怖分子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是唯一可能招致Sethi所说的"惩罚措施"的罪名。本次"圆桌讨论"探讨的美国政策内容与巴基斯坦的作为完全没有任何直接联系。

话虽如此,有件事还是值得一提:近十年前卡迪尔·汗的网络被揭露从事核扩散活动一事对巴基斯坦来说并非完全没有益处:不论是来自国际上的普遍压力还是由美国专门施加的压力都使巴基斯坦政府意识到,在推进有核化的同时,也需要肩负起重大的责任。为此,巴基斯坦引入了一系列核安全措施,目前也在与多项旨在防止恐怖分子获取核设施与敏感材料的全球性项目开展合作。如今的巴基斯坦恐怕正面临着其史上势头最为凶猛的恐怖主义浪潮,但是它却在这浪潮中成功保卫了其核设施与核材料的安全。这当然不是巴基斯坦能够引以为傲的资本,但至少足以平息人们对巴基斯坦核武器库安全问题的忧虑。

另外,Evgeny Buzhinsky在第二篇文章中探讨了我的如下观点:美国将核威慑与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过分强调了威慑效果,在外人看来似乎只能强化核武器在美国安全政策中的地位。Buzhinsky的理解是:我认为美国并非当真相信这两者之间存在联系,"这么做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又一个继续倚重核武器的托辞罢了"。其实这个理解并不准确。我不认为美国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是无中生有——不过我的确认为这么做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因为其目标与其实现手段之间是不成正比的。我还认为,不论奥巴马政府的初衷如何,这么做对核不扩散进程都是弊大于利。

除此之外,Buzhinsky还提及了我的另一个主张:由于美国将核威慑与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核武器规模较小的国家,支持核不扩散与裁军的人士遭遇了严峻挑战。Buzhinsky写道,"我认为她首先指的就是自己的国家巴基斯坦"。我并非特指巴基斯坦——这一评论并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但是巴基斯坦绝非例外,因为凡是核武器规模较小的国家看到美国如此强调核武器对维系安全的重要性,自然都不愿意积极推行裁军。尽管如此,美国的核政策也绝不是核扩散或裁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核扩散的积极推进分子总能为建立与扩张核武器库找到诸多理由。

最后,Buzhinsky和Sethi都探讨了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项目以及其在常规武器上的优势给核不扩散与裁军带来的挑战。在此我想补充一点:南亚地区也正遭遇同样的问题。印度的弹道导弹防御项目和该地区日益加剧的常规军事能力不平衡的现象都不利于该地区的军备控制。

为何说美国政策阻碍了裁军进程

如果我的两位同仁Sadia Tasleem与Manpreet Sethi在此次圆桌讨论所发表的文章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巴基斯坦与印度对彼此核政策的看法,那么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核威慑在南亚的地位只会越来越高。核弹头的数量将会上升,新的运载方式也将继续涌现。支持核不扩散的积极人士或许还指望能说服巴基斯坦与印度放弃各自的核武器库,以无核武器国家的身份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从而加大恐怖分子获取核武器的难度。然而,基于我两位同仁的观点,这种希望似乎是完全不切实际的。

言归正传,回到本次讨论的核心议题:美国的威慑政策是如何影响国际安全以及核不扩散与裁军进程的。我怀着极大的兴趣读完了Tasleem针对美国政策如何将核威慑与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论述。她写道,这种联系"过分强调了威慑的效果,在外人看来似乎只能强化核武器在美国安全政策中的地位"。如果我的理解无误,Tasleem的观点是:美国并非当真相信两者之间存在联系,这么做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又一个继续倚重核武器的托辞罢了。当她提到"在核武器规模较小的国家,支持核不扩散与裁军的人士因此遭遇了严峻挑战"时,我认为她首先指的就是自己的国家巴基斯坦。总而言之,Tasleem的意见使我更加确信:尽管将核武器从世界上完全消除是一个崇高的目标,但要想在可预见的未来实现它却是不切实际的。

另外,Sethi在文中写道:"美国政府推行的弹道导弹防御与‘快速全球打击’计划……让俄罗斯和中国倍感威胁"。我完全认同她的理解是准确的。我看不出美国的这两个项目如何能为反恐进程作出任何贡献,更别提核不扩散了。恰恰相反,它们只能加剧大国之间爆发核冲突的风险,使核武器更具吸引力。退一步说,这两个项目至少打击了俄罗斯进一步削减核武器库的积极性,也削弱了中国维持当前核武器库水平而不升级的意愿。

在俄罗斯看来,"快速全球打击"是一个很危险的概念。该项目旨在使美军有能力使用战略运载系统(主要是潜射形式)运载高精度常规武器对全球的任何地点实施快速打击。项目的最初推动力是源于2001年美军未能对匿藏在阿富汗托拉博拉洞穴群内的奥萨马·本·拉登予以成功的打击。然而,这个项目却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俄罗斯的预警系统无法区分远程导弹运载的是常规武器还是核武器;可以想见,如果美国朝俄罗斯方向发射导弹将可能会导致怎样的后果。这个问题尤为令人担忧,因为要打击来自俄罗斯以南(即当前世界上威胁的主要发源地)的威胁,最短的路径有时就是通过北极,也就意味着导弹很有可能途径俄罗斯广袤的领土上空。这是发射导弹能威胁到俄罗斯的最明显、但并非唯一的例子。除此之外,假设从北大西洋发射潜射弹道导弹打击俄罗斯以南的某个国家,虽然导弹并不会绕过北极,却还是会经过俄罗斯。从太平洋中部发射的潜射弹道导弹也有同样的问题。

然而,美国不顾俄中两国的担忧与反对,依然坚持发展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美国的导弹防御只会打击俄中两国甚至是其他国家的积极性,使他们拒绝降低核武器在各自军事原则中的地位。威慑是建立在平衡的基础上的。若俄罗斯与美国之间的战略平衡被打破,俄政府就无法继续削减核武器,因为当削减到达一定程度时,俄罗斯就会失去确实有效的核威慑力。

超越狭隘的国家利益

Sadia Tasleem在她的第二篇文章中探讨了是否应将巴基斯坦视作美国核威慑政策的潜在对象,并指出她的祖国并没有"协助恐怖分子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个说法是准确的——但只是到目前为止。虽然巴基斯坦在过去几年内采取了多项措施以提升该国的核安全状况,减轻了人们的疑虑,但是也不难理解为何仍有人抱有一丝担忧:在2007至2012年间,恐怖分子对巴基斯坦的敏感军事设施发起了六起袭击,而据说其中部分被袭击的设施是用来存放核部件的。不仅如此,在这几次袭击中,恐怖分子显示出了其对军事设施突破不断加深的能力。近期,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组织对美印两国的敌视程度不亚于对本国巴基斯坦;且我在第一轮讨论中也已经指出,政府内部人士与恐怖组织勾结的可能性是不容忽视的。随着巴基斯坦疯狂扩张核武器库并推进其多样化以获得战术能力,恐怖分子可能获取核武器的来源也在成倍增长。基于上述种种原因,我仍旧认为巴基斯坦正是可能与美国反恐及核威慑政策发生冲突的那类国家。

然而,要证实某国的确与恐怖势力有所勾结绝非易事,因此Tasleem针对美国如何防止误算与误判提出质疑也合乎情理。不过,核法证学已为确立罪证带来了希望:放射性沉降分析可为判断爆炸使用的裂变材料的类型与来源提供宝贵线索。另外,天基情报、天基监视、天基侦查也正在提高各国核活动的透明度。终有一天,参与核恐怖活动的国家将无一能逃脱应受的惩罚。

幸运的是,目前还没有任何核恐怖行动被付诸实践。然而这一局面总有被打破的一日,除非我们能针对核武器的存在建立起一套长期的、更为全面的应对机制。本次圆桌讨论中的两位同仁对于建立这样一套机制均不抱多大希望。Tasleem似乎对南亚地区的军备控制不甚乐观;而Evgeny Buzhinsky则悲观地判断:核裁军是不切实际的。

如果消除核武器的主张无法获得广泛支持,那么降低核武器地位这一手段也能发挥有效作用。令人欣慰的是,在2010年的《核态势评估》中,美国已经朝这个方向迈出了一步(虽然美国的核政策仍然在许多方面存在缺陷)。我十分赞同Buzhinsky在其第一篇文章中提出的两个"转变"——对正在涌现的威胁,应从各国独自应对转向协同应对;对核武器应从积极控制转向消极控制。

在此我还想提议开展另一项转变。可以建立起一套禁止使用核武器的法律规范,从而间接地打击核恐怖主义。恐怖分子自然视规则如无物,但是若能在全球建立起有法律效力的公约来禁止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将从两个方面给核恐怖主义带来重大打击。首先,该公约将削弱核武器作为国家工具的地位,从而降低核武器的机密性与神秘性;推进核材料与弹头衡算的透明化;并最终降低失窃风险。其次,该公约将加强透明与互信,从而推动国际上在情报共享与执法方面的合作,并最终提升全球安全。一旦联合起来,各国都能从政治与道德两方面更有力地打击违反规范的行为,不论这一行为的主体是国家还是非国家行为体。

Buzhinsky指出,"核武器是无法解决21世纪的核心难题的"。我深表同意,而且我还认为核武器只会带来新的难题。核武器只能被用来巩固狭隘的、既得的国家利益;有远见的领导人必须摆脱这类利益的束缚,以全球安全为重。

Round 3

既得利益与虚幻的威胁

Evgeny Buzhinsky的第三轮文章反映出一种心态,而正是这种心态阻碍了各国认真地去探索无需依托核武器的国家间安全模式。

Buzhinsky在文中列举了一系列让俄罗斯进一步削减核武库的苛刻条件,并写道,俄罗斯必须首先"在常规及高精度武器领域达到与美国并驾齐驱的水平"。很可惜,这种说法意味着倘若美国以常规及高精度武器对俄罗斯施加威胁,俄罗斯便可以发动核袭击作为合理回应。另外,Buzhinsky还表达了对俄罗斯周边国家军事现代化行动的担忧,并称在俄罗斯进一步削减核武器库之前,"俄政府必须首先确保其领土完整"。然而,若俄罗斯在常规及高精度武器领域赶上美国,其他国家也将试图追赶俄罗斯的水平。难道人类注定要生活在这种永无休止的恐惧中吗?

有一点也许更切中要害:俄罗斯的国防工业影响力巨大,且与手握大权的政治集团过从甚密——俄罗斯的危机感居高不下,是否正因为国防工业能从中获益?类似的问题也适用于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军方坚持印度威胁论,是否因为放弃这一观点将削弱军方在巴基斯坦权力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只要各国仍受制于有利可图之人散布的威胁论,那么正如Buzhinsky在其第三篇文章中所言,摆脱核武器就还需要一段时间——应该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不仅如此,核战争与核恐怖主义也将成为长期挥之不去的风险。

突破现状。我在第二轮讨论中提议由全球签署一份有法律效力的公约来禁止使用并禁止威胁使用核武器。Buzhinsky在第三轮文章中提出了几条反对意见。

首先,他"无法理解倘若不能使用,拥有核武器的意义何在"。但这恰恰是这一公约的目的所在。各国抵制裁军是由于相信核武器可以使用——不论是军事意义上还是政治意义上的使用。然而,若全球签署公约禁止使用并禁止威胁使用核武器,核武器库便毫无用武之地,渐渐地各国都会有意愿开始实行裁军。

其次,Buzhinsky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与我提出的公约之间关系应如何协调提出了质疑:NPT的非缔约国一旦签署公约,是否"意味着其核武器国家地位突然间获得了承认"?然而Buzhinsky却忽略了一点:这些国家在获得核武器国家地位的同时也放弃了使用核武器的权利。因此,不论签署公约给予NPT非缔约国何种地位都无关紧要。

Buzhinsky提出的第三点反对意见是该公约将完全摒弃核威慑的理念,使所有拥有核武器的缔约国不得不改写各自的军事学说。但那又如何?难道各国不是本就会根据威胁及技术的演变而定期修改军事学说吗?

也许正如Buzhinsky所说,我的提议"并不符合当下的局势"。然而,突破现状正是知识分子的特权——甚至是责任。

真正的威胁。参与本次主题讨论的两位同仁都认为核事务的现状危机四伏。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两位似乎都缺乏意愿去设想一个不沉迷于核武器的国际安全格局。Sadia Tasleem指出了几条"被普遍接受却未经验证的核威慑理念",包括"核武器能扭转国家间力量不均的局势"和"核威慑曾成功防止了敌对的核武国家之间爆发战争",这是值得赞许的。她还呼吁各方彻底地重新审视这类观点。然而,倘若她能说服其巴基斯坦同胞相信许多传统的威慑理念其实站不住脚,那么她就能最大限度地为全球安全做出贡献。另外,Tasleem也感叹"军备控制与不扩散机制正在困境中挣扎",担忧这两大进程将最终失败;但她提出的解决方案却缺乏足够的广度与说服力。只要各国仍沉迷于核武器,两大机制失败的日子将不会太远。

自人类开发出核武器以来已过去了近七十个年头。事实证明,核武器对国家安全弊大于利——即便对常规军事能力相对较弱的核武器国家也不例外。当各国试图以核武器弥补常规军事能力的不足时,他们针对的往往只是自己想象中的威胁。然而近在咫尺的、真真正正的威胁,其实是核武器本身。

苦苦挣扎,但尚未失败

在第二轮讨论中,Manpreet Sethi正确地指出恐怖分子对敏感军事设施的突破应引起切实重视。但是Sethi仅仅将目光聚焦在巴基斯坦防范恐怖袭击的薄弱能力上,把问题过分简化了。纵观近年来发生的恐怖袭击——2001年针对美国、2005年针对伦敦、2008年针对孟买、2011年针对挪威、以及同年针对巴基斯坦迈赫兰海军航空兵基地的恐怖袭击均显示出恐怖分子有能力对任何地点——甚至是一些最令人意想不到的目标——实施打击,所运用的手段也难以预测。保卫国家安全的工作是无法做到万无一失的,巴基斯坦如是,许多其他国家也如是。全球安保机制也存在同样的局限性。

还有一点需要考虑的是,国内叛乱现象在南亚地区十分普遍——巴基斯坦当然存在这一现象,然而印度也并非例外。单独针对一个国家,无视环境背景,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相反,各国应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复杂的安全挑战。与此同时,尤其易受恐怖主义威胁的国家——如巴基斯坦——必须始终保持警惕。

重新审视传统观念。Sethi在第二篇文章中还提到我对于全球核裁军的前景持悲观态度。她的判断是准确的。事实上,我认为军备控制与不扩散机制正在困境中挣扎,但到目前为止却并未失败。

为避免军备控制与不扩散机制最终失败,必须削弱核武器在国际政治中的突出地位。对Sethi关于禁止使用或禁止威胁使用核武器的提议,Evgeny Buzhinsky在第三篇文章中提出的评论我基本赞同,但我也相信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削弱核武器的突出地位。

一大重要方式就是挑战并改变围绕核威慑的既有观念——因为只要政治领袖们还相信核武器的威慑价值,核武器的突出地位就不会下降。至少在那些常规军事能力相对较弱、并对自身国家安全环境感到威胁的核武器国家,核武器的地位是绝不可能下降的。因此,在所有拥有或有意建立核武器库的国家,学界以及最终的政策制定者都有必要重新审视那些虽被普遍接受却未经验证的核威慑理念,其中包括:"核武器能扭转国家间力量不均的局势";"核威慑曾成功防止了敌对的核武国家之间爆发战争";以及"核威慑能保卫国家安全与主权,对弱势国家而言尤为如此"。

关于这个方面,来自詹姆斯·马丁核不扩散研究中心的Ward Wilson在其著作《核武器的五大误区》(Five Myths About Nuclear Weapons)中已经展示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然而,核威慑的有效性问题仍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分析与探讨。不过,这类研究的成功与否从一定程度上要取决于能否解密档案记录,而核事务往往属于高度机密。除非所有核武国家都能提升透明度,否则核威慑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仍将面临诸多挑战。

最后,我的两位同仁都主张核武器无法解决21世纪的问题,Sethi还指出这些武器只能服务于既得的国家利益。我则想更进一步地发问:就算是在服务国家利益方面,核武器是否当真有效?如果没有,而各国领导人却仍信以为真,那么我们就很难想象不扩散事业在长远的将来能取得成功,更不要提全球裁军行动了。

告别核武器的时机尚未成熟

Manpreet Sethi在其第二篇文章中对我的判断——即要在可预见的未来完全消除核武器是不切实际的——做了讨论。作为回应,我将在本文中进一步论证为何在中短期难以实现裁军,而这也将解释为何俄罗斯认为目前仍有必要维持其核威慑能力。

作为军界人士,我自然不希望看到俄罗斯武器库的核武器奇迹般地消失,使美国坐上全球军事霸主的宝座。然而这绝非俄罗斯必须维持核威慑的唯一原因。俄罗斯幅员辽阔,矿产等资源丰富,而人口数量不论是考虑人均国土面积还是与其它国家相比都嫌稀少;这一切都是俄罗斯决不能在军事上落于人后的原因。除此之外,俄罗斯的部分邻近国家也正在野心勃勃地开展军事现代化项目。在俄罗斯考虑进一步削减包括战术武器在内的核武器库之前,俄政府必须首先确保其领土完整,在常规及高精度武器领域达到与美国并驾齐驱的水平,并设法解决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的问题。

俄罗斯在战术核武器上的立场也有其值得说明的理由:俄罗斯视战术性武器为实现地区核威慑的国家工具。而相比之下,美国维持战术性武器库则主要是为了强化与欧洲盟友的联系——美国并没有强大的区域对手,所以就没有以战术性武器来保卫领土完整的必要。然而必须承认的是,俄罗斯在战术核武器上的官方立场过于保守了。为了提高可预测性与保卫全球安全,俄罗斯应采取行动提升透明度,并赢得国际社会的信赖。举例而言,俄罗斯可以公开其非战略核弹头的库存数量以及有待拆除的弹头数量,并承诺不扩大战术武器库规模。

禁用核弹?Sethi在第二轮文章中提议"在全球建立起有法律效力的公约来禁止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对此我有几条反对意见。

首先,我无法理解倘若不能使用,拥有核武器的意义何在。其次,有法律效益且几乎覆盖全球的核不扩散条约已经存在——目前只有几个国家没有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那么NPT与Sethi提出的公约之间的关系又应如何协调呢?印度与巴基斯坦之所以尚未加入NPT,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拒绝以非核武器国家的身份缔约;若是以上两国签署了Sethi提出的公约,是否意味着其核武器国家地位突然间获得了承认?第三,Sethi的提议将完全摒弃核威慑的理念,使得所有拥有核武器的缔约国不得不改写各自的军事学说(若一个国家的军事学说提出了在某些情况下动用核武器的设想,那么该国就没有理由批准通过一个禁止使用或禁止威胁使用核武器的公约)。因此Sethi的提议并不符合当下的局势。只有遵照NPT第六条规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核裁军后,才能禁止使用或禁止威胁使用核武器。事实上,一旦实现全球范围的核裁军,就可以由一个新的公约取代《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来全面禁止拥有、使用及威胁使用核武器。



 

Share: [addthis tool="addthis_inline_share_toolbox_w1sw"]